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SFI
动态
出版物
智慧银行:未来银行服务新模式 作 者 : 李麟 等著 出版方 : 中国金融出版社 日 期 : 2017年12月
内容简介

 

智慧银行:未来银行服务新模式

李麟 等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7年12月

推荐语:

李东荣(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

  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正从快速发展阶段转入规范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在理念、技术和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我非常欣喜地看到银行从业人员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这本新著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运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提出了五大模式创新方向,构建了营销、客户关系、风险、合规、审计、运营、市场交易、智能投顾等八大智能平台,内容翔实,理念创新,值得一读。

姜建清(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

  金融业在科技应用方面从来不是保守者、落伍者,而是积极的实践者、改革者和推动者。金融与科技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探寻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增长点是金融创新的直接诱因。该书是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对未来银行模式创新的又一探索。未来的金融服务将呈现移动化、智能化和便捷化趋势,也正是该书“智慧泛在,服务无形;化繁为简,供需两便”关键要义的现实体现,对于金融从业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巴曙松(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目前,商业银行虽然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但数字化不仅是IT部门的数字化,更是思维模式和业务模式的数字化;不仅在零售业务领域要实现数字化,在对公客户领域更要实现数字化。面对互联网金融在C端的竞争,商业银行更应该巩固和深化在B端的优势。本书提出的智慧银行构架,基于“云+智能平台+端”,对于Fintech技术在商业银行的运用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尤其是对于在公司领域的运用也提出了具体的应用领域,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这对于商业银行洞察客户需求,改善客户体验、延伸金融服务链条、巩固和深化B端优势、推动公司银行业务转型、构建可持续的运作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

  李麟: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浦发银行总行公司业务管理部总经理、上海金融领军人才、CF40特邀成员、SFI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银行战略管理、互联网金融、信贷管理、风险管理。曾在《国际金融研究》、《中国金融》、《二十世纪经济报道》、《国际金融报》等学术期刊及专业财经报纸上发表文章多篇。曾出版《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增长》、《移动金融: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生态--基于生态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等著作,以及《十字路口的资本主义》、《超级大循环:正在改变全球市场和投资策略的新经济力量》等译著。其中,《移动金融: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模式》曾获得首届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评选特等奖、2013年上海金融业改革发展优秀研究成果评选一等奖。《互联网金融生态:基于生态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获得2015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评选特等奖、2015年上海金融业改革发展优秀研究成果评选一等奖。


内容简介

  随着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各行业正在面临重大变革,酝酿新的突破。在强势资本的支持下,全球超过2000家的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正在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全面改造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在此背景下,如何促进传统银行实现转型升级,探究“未来银行”的转型方向,成为业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认为智慧银行将是继传统银行经互联网改造之后,运用新兴技术打造的又一新型服务模式,也是未来银行实现“共享+智能”模式的必由之路。创建智慧银行既顺应了我国银行适应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商业银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书立足于银行角度,从“共享+智能”视角切入,对智慧银行的起源、内涵、发展现状、技术架构、应用架构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构建了基于“云+智能平台+端”的智慧银行运作模式与体系架构,提出了数字控股集团与智慧银行生态的发展方向,探讨了智慧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与针对FinTech的风险管控框架。未来,ICT行业与金融行业深度融合的核心,必将是大数据基础上的“人工智能+人类智慧”。通过机器智能叠加人类智慧,智慧银行将开启未来银行服务新模式,其关键要义是“智慧泛在,服务无形;化繁为简,供需两便”。


目录

第一章 智慧银行的起源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一、ICT及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兴现代服务业兴起 
二、新兴现代服务业市场的“核爆点”即将来临 
三、人工智能对高端服务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四、中国银行业传统盈利模式的蜕变 
五、智能化是未来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共享经济:智慧银行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共享经济的兴起 
二、共享经济的定义及特征 
三、共享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四、共享经济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三节 共享金融的兴起为智慧银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一、共享金融的兴起 
二、共享金融是构建未来银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方向 
三、共享金融的兴起为智慧银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第四节 FinTech技术使共享理念成为可能
 
一、“端”是商业银行实现共享的界面 
二、“云”是商业银行实现共享的基础 
三、“智能”是商业银行实现共享的动力 

第二章 智慧银行的内涵
 
第一节 智能和智慧关系
 
一、人类智慧的评价标准 
二、人工智能的评价标准 

第二节 智慧银行的界定及评价维度 

一、智慧银行的内涵界定 
二、智慧银行的评价维度
 
第三节 智慧银行的主要特点 

一、智能感知:“认得见” 
二、智能交互:“听得清”、“说得出” 
三、智能分析:“读得懂” 
四、智能推断:“猜得准” 

第三章 智慧银行发展现状 

第一节 国外智慧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金融产品的智能化 
二、渠道服务的智能化 
三、管理支撑的智能化
 
第二节 国内智慧金融发展现状
 
一、金融产品智能化 
二、渠道服务的智能化
 
第三节 智慧银行的主要形态 

一、革新的银行 
二、全新的银行 
三、聚合型银行 
四、平台型银行 

第四章 全新交互方式感知客户需求 

第一节 无线定位技术
 
一、无线传感器技术 
二、WiFi定位技术 
三、蓝牙定位技术 

第二节 人机交互技术
 
一、多点触控技术 
二、AR/VR/MR技术 

第三节 生物特征技术
 
一、接触式生物识别技术 
二、非接触式生物识别技术 
三、行为特征识别技术
 
第五章 高效IT系统重构基础设施
 
第一节 云计算技术
 
一、云计算技术概述 
二、云计算技术的架构模式 
三、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四、云计算技术在智慧银行的应用

第二节 区块链技术
 
1. 区块链技术概述 
2. 区块链的核心技术 
3.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节 物联网技术
 
一、物联网的概述 
二、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银行的应用
 
第四节 量子通信技术 

一、量子通信技术的概述 
二、量子通信技术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三、量子通信技术在智慧银行中的应用 

第六章 智能决策机制塑造思维能力 

第一节 大数据技术 

一、大数据概述 
二、大数据分析的核心技术 
三、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人工智能技术 

一、人工智能的概况 
二、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 
三、人工智能在智慧银行的应用与展望 

第七章 智慧银行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云+智能平台+端”的智慧银行模式构建
 
一、建立以FaaS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二、建立“更智能、更便捷”的服务模式 
三、建立“集约化、数字化”的运营模式 
四、建立“合作、开放”的生态模式 
五、建立“共赢、共享”的盈利模式 

第二节 “云+智能平台+端”的智慧银行体系构建
 
一、底层:打造云基础架构 
二、应用层:打造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智能应用平台 
三、界面层:打造面向使用者的一站式智能终端 

第三节 智慧网点的实施方案——示例 

一、智慧网点的实施路径 
二、智慧网点的实施重点
 
第八章 智慧银行集团的跨业态融合 

第一节 传统银行与其他金融业态融合面临的难题
 
一、分业监管使跨业态的融合联通受到限制 
二、跨业态的系统数据共享难以实现 
三、跨业态的统一调度缺乏中枢 
四、跨业态的客户服务零散分割 

第二节 智慧银行与其他金融业态融合的思路
 
一、建立互联互通生态 
二、积累挖掘数据资产 
三、打造智能智慧中枢 
四、形成一站式客户服务简单界面
 
第三节 智慧银行跨业态经营措施 

一、打通数据与信息系统,构建跨综合化经营基础 
二、打造大运营体系,提供客户综合化体验界面
三、实现客户资源共享,促进综合化销售 
四、联合产品研发,提升综合化产品水平 
五、促进体制机制文化整合,打造智慧集团战车 

第九章 智慧银行生态的发展与演进 

第一节 生态视角下的ICT产业链分析 

一、ICT行业的产业链结构 
二、ICT产业链的发展特征 
三、ICT产业的经济特性 

第二节 智慧银行生态的构成及功能 

一、智慧银行生态系统构成 
二、子系统和产业链环节的协同
 
第三节 智慧银行生态的演进模式
 
一、通过强化主业与合理并购,获取有机增长 
二、通过产业系统分工与协同,实现生态化发展 
三、通过分离外包与平台运作,优化业务边界 

第十章 智慧银行的风险管控框架
 
第一节 智慧银行新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一、传统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智慧银行的新型风险控制框架:基于“云+智能平台+端” 
三、智慧银行风控体系构建 

第二节 新兴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识别 

一、数据隐私、算法歧视及开发者局限 
二、金融科技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 
三、金融科技对监管带来的风险挑战 
四、金融网络安全风险更加凸显

第三节 新兴金融科技的风险管控框架 

一、应对思路:保证安全前提下最大化社会效益 
二、分级监管:根据人工智能系统的不同智能等级分类监管 
三、实时监测:实时反馈技术过程,建立安全漏洞响应和修复机制 
四、监管科技(RegTech):创新监管技术,提升监管自身风险防范水平 
五、技术边界:纠正技术错配,优化机器自学习模式和知识面 
六、人机规制:用人类智慧应对人工智能挑战 
七、行业规制:合理完善的规制框架是人工智能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八、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课题组成员简介

后记


序言

  当前,新兴科技正在与金融行业深度融合,整个金融行业的格局在悄然改变,产品、服务、渠道、管理等正朝着更加便捷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各类以智能化为特征的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在此影响下,中国银行业的传统运作模式正在蜕变,加大开放与共享正逐渐成为主流,以顺应金融科技发展的浪潮。而且,共享经济及共享理念的兴起也不断推动银行进行深层次的金融模式与功能变革。共享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由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技术的融合催生出的一种全新模式。在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交通出行、知识技能、房屋住宿、医疗服务等领域被迅速学习、复制、推广。从本质上看,信息技术是共享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通过新型产权交易制度安排、改善信息非对称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使智慧银行的出现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所特有的支付中介、融资中介职能也会慢慢弱化。未来的银行服务将成为所有用户“共享的基础设施”,“人人是银行”的概念将得以实现。

  对于国内银行而言,一方面,伴随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FinTech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对全球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带来了挑战。在此意义上,银行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金融基础建设特别是科技建设水平。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对金融产品、服务渠道、风险管理、授信融资、投资决策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顺应科技社会内在的发展规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成果,以创造最佳客户体验为目标,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实现银行服务和管理的智能化,已是未来银行发展的重要趋势。另一方面,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重塑竞争优势、有效应对泛金融同业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基于全新技术架构的智慧银行,既是国内银行业适应数字化要求融入数字经济金融版图,也是转变自身发展方式亟需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为一种新的银行业态,它是商业银行的“现在未来时”,对于探索可靠性与便捷性的均衡、安全性与智能化的均衡、有效监管与改革创新的均衡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银行:未来银行服务新模式》一书凝结了作者对当前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内容丰富,逻辑严密,论据详实。既有理论高度,又能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令人耳目一新。全书围绕构建智慧银行的逻辑主线,由小及大、由内而外、由点及面,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自洽的分析框架。全书基于“共享+智能”的独特视角,对智慧银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智慧银行的内涵和维度,系统分析了智慧银行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四大特点。在梳理智慧银行国内外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云+智能平台+端”是共享模式下智慧银行体系构建的基础架构,并详细阐述了“共享+智能”对银行服务方式带来的巨大变革。具体来看,本书指出,在四大IT基础架构(物联网生态、开放式IT架构、标准算法库、企业级大数据)、五种创新模式(商业模式、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生态模式、盈利模式)、八个智能平台(智能营销、智能客户关系管理、智能金融市场交易、智能投顾、智能风险管理、智能合规管理、智能审计、智能运营)的基础上,为四大客户界面(公司客户、零售客户、金融市场客户、金融机构客户)提供一站式、智慧化金融解决方案。此外,本书还提出以“云+智能平台+端”的智慧银行体系为基石,有机融合其他金融业态,打造综合化数字控股集团,并推动智慧银行生态不断演化,形成垂直整合、横向延伸的智慧银行生态系统,拓展共享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供需两便、化繁为简”的商业银行服务新模式。特别是,本书还对智慧银行新技术带来的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构建了包括应对思路、分级监管、实时监测、监管科技、技术边界、人机规制、行业规制等内容在内的“智慧银行风险管控框架”,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思路和规制原则。

  李麟同志带领的研究团队长期在银行领域工作,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对金融科技的发展前沿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和敏锐度。该团队曾参与了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战略合作方案的研究和论证,出版了国内首部系统研究移动金融的著作《移动金融——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模式》,在业内备受关注。之后,作为探索金融科技发展的阶段性著作,《互联网金融生态》基于生态观的独特视角,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内涵和范围,拓展了业界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思路,对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起到了较好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和实践,备受业界关注。作为探索金融科技发展的又一力作,《智慧银行:未来银行服务新模式》立足新的起点,对业界理清金融科技发展思路、革新商业银行发展理念,有较大的启发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国内银行业向数字化快速转型、业务模式创新重塑的关键时期,该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将对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值得肯定的是,互联网世界将逐步向物联网世界演进,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新兴智能技术将把信息时代推向数据时代。尽管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兴科技风起云涌,但关键是要找出适合银行业发展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径。本书提出的“智慧银行”是一种理念和思维的创新,是基于大量成熟技术结合新兴技术,对未来银行发展方向的大胆假设和谨慎求证。希望本书能够引发研究者与从业者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模式的思考和探索,助力中国银行业的转型和发展。

李礼辉

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银行前行长

2017年9月


后记

  自从业以来,我一直对信息科技领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从在工商银行总行信贷管理部负责电信行业信贷业务管理算起,至今已持续跟踪研究ICT技术发展近20年,也有幸见证了ICT技术的演进历程和对银行业带来的巨大影响。近年来,我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就是整个经济社会的底层架构正加速实现数字化,数字化产业的版图已初步形成。银行作为高科技行业,数字化程度已有了较大提升,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外部环境已经形成。基于这样的观察,我们认为技术已成为决定未来银行发展的重要变量,对于重塑银行发展模式和动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换言之,技术对银行的影响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已然成为决定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

  因此,在制定浦发银行战略的过程中,浦发银行的战略研究团队日益关注技术对战略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伴随科技的发展,客户的行为轨迹在数字化、客户接触渠道在数字化、运作流程也在数字化的基础上不断重构,数据正在成为银行经营的新兴资产,银行的经营理念和业务模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为把握发展方向,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此时,推出《智慧银行:未来银行服务新模式》一书,是站在已知的角度看未知,构思和探索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未来转型方向。希望拙作能够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绵薄之力。

  2013年,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由浦发银行前董事长吉晓辉作序,我和钱峰博士撰写了《移动金融: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模式》一书,该书是国内第一本移动金融领域的理论著作,系统化地提出了商业银行移动金融的发展策略。该书2013年荣获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评选特等奖,以及2013年上海金融业改革发展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015年,在我的牵头组织下,更多感兴趣的研究人员跨界合作,完成《互联网金融生态》,该书基于生态观的独特视角,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内涵和范围,对业界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思路、革新商业银行发展理念、提升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和实践。该书2015年获得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评选特等奖。2016年,伴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Uber、Airbnb、Lending Club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开始兴起,智能律师、智能咨询、智能投顾等智能化新型服务模式也不断涌现,金融科技正改变着银行业传统的盈利模式,共享和智能正成为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主题。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前两本书的延续,随着参与人员跨界合作的实力不断扩大,我们再次承接了上海新金融发展基金会“智慧银行:‘互联网+’时代中国银行业发展模式创新”的内部课题。

  可以说所有的一切,均归功于我们跨界的研究团队。他们中间绝大部分都具有博士学位,并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相关材料,对智慧银行的起源、内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逐步探索出构建未来智慧银行的主体架构、发展模式和风险管理框架。其中一些成果,比如发表在《中国银行业》的论文《“互联网+金融”构建共享经济模式》《Fintech技术是构建智慧银行的驱动力》和《智慧银行开启未来银行服务新模式》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共享经济模式下智慧银行体系构建》也荣获上海金融学会重点课题一等奖。在此期间,我以“未来银行发展”为主题的一些文章和演讲,在各类月刊、报纸及网络媒体上都有转载。

  2017年4月16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在上海联合召开内部评审会暨互联网时代的银行业变革研讨会。在这次课题评审会上,我们正式提出了构建智慧银行的构想,并对智慧银行的起源、内涵、发展现状、系统构架、应用构架、生态化发展及相应的风险管控框架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一局副局长张晓朴,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副局长蔡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蚂蚁金服集团首席战略官陈龙,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研究部总经理张生举,交通银行发展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周昆平,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浪潮集团副总裁孙成通等领导和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作了精彩的点评。多名评审专家以及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均对该研究课题进行了指导,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本书的内容更为厚实。

  本书的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是我在论坛发表的演讲以及在国内期刊发表的文章所形成。思路形成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索彦峰博士、聂召博士、刘彬博士、林文轩博士、赵学刚博士、谢响、钱峰博士、吴娇参与了整个课题的讨论,并分别撰写相关章节,他们创造性地完成了撰写任务。撰写过程中,索彦峰博士、聂召博士统筹安排了文稿的撰写,负责了大量的组织协调、编审校验、评审反馈、课题答辩等各项事宜。李韬博士也对本书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书撰写过程颇为艰辛,承蒙浦发银行有关领导和同事的鼎力支持。首先感谢浦发银行领导层的鼓励,是我们跨界研究的动力源泉。其次,感谢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的肯定和鼓励,这使我们不断增强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没有学术委员会在立项、公开评审和匿名评审的严格把关,就没有本书相对完整的学术框架和比较符合实际的技术实现基础。再次,感谢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的支持。最后,特别感谢李礼辉行长的中肯客观的评价和评审后的悉心指导,使得拙作最终得以问世。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海明同志在此书论证、成稿的各个关键环节,做了大量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在此,我谨代表我们智慧银行研究团队对所有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的各位领导、专家致以衷心的感谢!

  感谢上海新金融研究院郭峰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马冬冬女士、金石为女士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汗水。同时,感谢中国金融出版社张铁、丁芊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大量编辑、校对、审核等繁琐工作。

  本书是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的内部课题研究成果,仅代表课题组的学术观点,不代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及我们所在单位浦发银行的立场。

李麟

2017年7月于黄浦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