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SFI
动态
出版物
金融体系如何由大到强
时间:2011-12-26 作者:廖岷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面临一系列深层次体制和结构问题,甚至存在逆向发展,必须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加快向市场经济转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快速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前进。然而,相对于西方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历程还很短暂,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和考验。要真正实现“由大到强”,还需要相当时期的培育过程和艰苦努力。

        深层次问题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在微观机构、中观市场以及宏观调控监管层面,均存在深层次问题。

  在微观层面,多数金融机构尚未走出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仍沿续传统“吃利差”的盈利模式。存款利率尚未市场化,稳定的利差收入,导致商业银行缺乏动力告别争夺存贷款规模的经营模式,难以实现高度专业化,这既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活力和韧性,又潜伏较高系统性风险。金融机构财务和风险管理依然薄弱,应对系统性风险和新型金融风险的能力不强。银行体系存贷款增长幅度长期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幅度,但配置资金效率和能力不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 “软实力”不强。

  在中观层面,中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占比低的格局尚无实质性改变。中国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股市融资占社会融资结构的比重徘徊在5%至6%之间,债券市场更不乐观,企业债券市场分割,且发展缓慢。股票和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不仅无法满足社会投融资需求,还会影响银行间接融资渠道模式的持续性。

  在宏观调控层面,每年仍然按照GDP增长速度倒推和计划货币供应总量,通过多种调控措施追求数量型控制结果,虽然比较容易实现政策目标,但是给信贷发放赋予了较强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属性,使得本来属于货币现象的均衡结果成为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未来在开放环境下,随着直接融资和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控制方法的调控效果和效率难以保证,而且可能与实体经济的需求会有差距。

  在宏观监管层面,股票和债券发行体制仍采用核准制和额度控制,影响资本市场按照风险大小和融资成本高低灵活发挥资源配置作用。金融监管方面,如何有效监控和监管日益复杂和频繁的跨境风险传递,尚缺乏经验。在分业监管架构下,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信息沟通和合作更是至关重要。

  总体上,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均存在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问题。尤其是中观层面的金融市场不发达和不完善,正在成为“由大变强”的主要障碍和突出矛盾。上述困境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

  其一,由于计划和行政管理的传统思维和制度惯性,单纯强化了信贷在宏观调控方面的政策属性,金融市场在发现价格、管理风险和配置资金方面的主动性和决定性作用发挥不足。利率管制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银行追求规模扩张,行政化审批制度也不利于企业快速地实现资本市场的融资。

  其二,由于政府部门对经济资源的超强控制力,金融机构容易按照当地政府意图或土地、矿产、能源等资源的配置状况来分配信贷资金,容易受到国有企业的影响,无法严格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经营,其行为不是纯粹的市场化行为。微观金融机构多元化程度不够,也是其转变发展方式活力不足的原因。

        强化顶层设计

  要根本改变中国金融机构“大而不强”的状况,必须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入手,强化顶层设计。

  ——以债券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要发展中观金融市场,必须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既有利于中观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还可使宏观金融调控更加市场化,引导微观金融机构科学定价,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利率市场化可先以债券市场的利率化为突破口,逐步推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从而控制随之产生的震荡和冲击,因为债券市场利率变动直接影响的企业和客户有限。

  ——以资本市场监管改革为重点。核心是有关公司上市融资和再融资以及债券发行的制度改革,给予投融资双方更大的灵活度和自主性。强化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提升市场透明度,调动和保护各方积极性。加强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杠杆率和流动性的监控力度,防范潜在系统性风险。其次,应结束债券多头管理和债券市场分割运行的局面,建立统一的全国性企业债券市场。

  ——以金融调控手段市场化为关键。金融调控应坚持运用更多的市场方法,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利率等间接调控手段。在利率逐步市场化的前提下,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和双向变动的幅度。应当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合作与配合,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一个更为有效的市场传导机制,以引导微观金融机构,并不断强化金融市场纪律,维护公平竞争。

  ——以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竞争为底线。产权清晰、自由竞争和依法有序的退出机制是金融市场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同时,还必须从强化金融机构资本硬约束、依法有序退出、反对垄断和恶意竞争、以及提高监管执法执行力等方面建立制度,强化监管,构建防范相关道德风险和逆向行为的清晰底线。

  ——以适应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为方向。在目前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的条件下加快推进境内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机构自身壮大和积累经验的必要阶段。利用香港金融市场人民币债券市场的示范效应渐进推动境内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更加开放的重要路径之一。同时,必须高度关注金融全球化带来的跨境风险。继续参与国际监管规则的研究和制定,增强中国话语权,加强跨境监管协调合作和母国并表监管,避免跨境监管套利,建立具体的监管协作制度和跨境危机应急处置机制。

        实现从规模到能力的转变

  除上述顶层设计之外,金融机构还应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和比较竞争优势,具体包括战略谋划能力、金融服务和创新能力、以及新型风险管理能力。

  在战略谋划方面,要能够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金融服务和创新方面,应提升专业投资和财富管理能力,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境外来华投资的企业提供符合中国市场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和产品设计。同时,不断提升利用资本市场和服务资本市场的能力。

  风险管理是金融企业最核心的竞争能力。中国金融企业必须强化风险意识,提升全面的并表风险管理能力,坚持以风险抵扣后的长期平均资本和资产回报率为经营发展的核心指标。重视优化激励约束和内控机制,坚持有效防火墙的设立,提升管理信息系统水平,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育审慎的信贷文化和理性的企业伦理。

  总之,当前中国金融体系还面临一系列深层次体制和结构问题,甚至还存在逆向发展,对此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只有将其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不断强化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文章发表于2011年12月26日财新《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