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SFI
动态
出版物
中美两国融资租赁业的比较研究
时间:2013-02-27 作者:廖岷

中美两国融资租赁业的比较研究

2012年12月17日

 

课题负责人

廖   岷:研究院学术委员、上海银监局局长

课题组成员:廖岷、林谦、陶瑾宇、高一翔、王威、孙永

 

前言

        自上世纪80年代,融资租赁被作为纾解我国企业技术改造和资金匮乏困局的手段而引入我国以来,始终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虽曾几度面临全行业困境,也曾有许多风光无限的公司最终破产清算,但融资租赁仍牢牢扎根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土壤,并总是能够在挫折中不断成长。现代租赁业的发端并不久远,二战以后兴起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导致市场主体对设备更新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渴求,直接带来了融资租赁业的逐步繁荣,而正是融资租赁所具备的“产业与资本结合的纽带”特征,使得融资租赁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尤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上体现出天然优势,或许,这就是融资租赁业在我国几度沉浮,却顽强发展的“秘密”所在。

        2007年以来,随着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加入,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融资租赁公司数量迅速增加,租赁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连国际租赁行业的专家都表示“中国融资租赁业的出色表现,使得全球租赁市场出现反弹”。但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融资租赁作为一种中长期金融工具,能否在实体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实现自我繁荣与发展?对融资租赁行业监管的分界线到底在哪里?银行系租赁公司应当遵循何种发展之路?中国融资租赁业和监管部门是否真的已经做好不良局面的应对准备?都需要每一位融资租赁业参与者加以仔细思考和悉心解决。

        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融资租赁行业在发展历程和现状、监管模式、法律环境及政策支持的诸多差异,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与产业技术革命相伴而生,并随着金融市场深化而深化,国际融资租赁也是随着产业国际化而发展起来的。实际上,一国的租赁设备渗透率与该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同步,融资租赁业始终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其风险受实体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对于目前我国高速发展的融资租赁行业,必须在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升租赁公司综合实力与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充分认识融资租赁的金融属性,尤其对经济下行周期融资租赁业可能受到的实体经济与市场流动性缺失双重冲击引起充分警惕,并加强对我国融资租赁业监管以防范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

        作为金融行业的监管者,我们始终感觉肩头所担负的责任:历史经验教训应当被充分汲取,一种能促进投资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金融工具,一个已被证明有强大生命力的产品和行业,不应该再次由兴盛走向衰颓。这也正是我们这一比较研究的最大出发点。

       

        摘要:融资租赁业在发达国家被誉为“核心产业”,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国民经济和市场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融资租赁也是成熟市场经济的产物,租赁业务市场渗透率[1]已经成为衡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经济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国租赁业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意义上的融资租赁业才被真正引入中国。然而,由于我国融资租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经营理念、经营技术以及外部环境(政策、税收、监管、法律、市场、理念)等方面的限制,整个行业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本文试从融资租赁相关理论出发,比较分析中美两国融资租赁行业在发展及现状、监管模式、法律环境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差异,剖析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层面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为我国融资租赁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并对当今中国融资租赁业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融资租赁业 中美比较 发展对策 热点问题

 

(此项课题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内部课题报告,课题组负责人为研究院学术委员、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课题报告受农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委托和资助,研究院组织专家评审。本文为报告前言部分,阅读全文请联系工作人员。报告即将出版,敬请关注!)
 

[1]租赁业务市场渗透率包括“租赁设备渗透率”和“GDP渗透率”。设备渗透率 是指年租赁交易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率,GDP渗透率则指的是年租赁交易总额与GDP的比率;前者自1980年开始使用,后者自2001年开始使用。为保持数据采集的统一性,如不作特别说明,本文使用的租赁市场渗透率全部是使用期限较长的租赁设备渗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