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SFI
动态
出版物
金融科技的中国时代:数字金融12讲 作 者 : 黄卓 王海明 沈艳 谢绚丽 主编 出版方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日 期 : 2017年07月
内容简介

 

金融科技的中国时代:数字金融12讲

黄卓 王海明 沈艳 谢绚丽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年07月

作者简介:

  黄卓,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曾获得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博士生候选人论文奖”、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的“Richard Stone论文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类二等奖。

  王海明,法学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长。毕业于北京大学,曾担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评论员、研究员、社论委员会召集人,已出版《第二波》《变革二十年:交通银行与中国银行业嬗变》等著作。

  沈艳,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Econometric Society 和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理论和实证计量经济学、微观金融等。

  谢绚丽,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战略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字金融、创新创业、公司治理、互联网转型等。


内容简介: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数字金融、普惠金融及金融改革等领域的研究,并陆续推出了数字金融系列图书。继《互联网金融12讲》获得良好反响后,中心在北大《互联网金融讲座课》和清华《中国金融实务课堂3——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基础上推出了《金融科技的中国时代:数字金融12讲》。

  本书收录了万建华、纪志宏、李文红、姚前等12位来自业界、学界及政府的权威专家的观点,从数字金融的实践与创新、发展与监管,以及大数据征信等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地分析了中国数字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同时特别探讨了“智能投顾”、“数字货币”、“区块链”、“消费金融”等热门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机遇以及风险和挑战。


目录

第1讲 万建华:金融业的科技进化历程

一、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几点认识/ 00
二、科技变革金融的历史必然/ 0

第2讲 纪志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探讨

一、深刻理解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产生的特殊背景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及业态模式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其在定价机制和风控能力上能否更进一步
四、探索适应互联网金融业态和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的长效监管体系
五、数字货币的应用及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有待

第3讲 李文红、蒋则沈:金融科技的发展与监管:一个监管者的视角

一、金融科技的概念与分类
二、金融科技的发展背景和潜在影响
三、国际监管动态与趋势
四、对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的几点思考

第4讲 黄金老:互联网金融的特色、挑战与发展使命

一、互联网金融会颠覆传统金融吗?
二、互联网金融有何特色?
三、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的转变
四、互联网消费金融有力地支持了居民消费升级
五、互联网金融面临三大挑战
六、回归互联网金融的使命
七、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

第5讲 姚前: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思考

一、数字货币的概念与特性
二、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构建思路
三、区块链技术

第6讲 肖风:区块链与金融业应用前景

一、区块链的背景
二、区块链是什么?
三、数字货币
四、区块链在金融业的应用

第7讲 张家林:证券投资人工智能的理论与实践

一、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二、中国的财富管理“蓝海”
三、人工智能的标准模型
四、人工智能与证券投资理论
五、资配易的人工智能投顾实践

第8讲 李铭:“大数据”和“市场化”潮流中的中国信贷征信行业

一、什么是征信
二、大数据和征信
三、征信市场化意味着什么?

第9讲 胡滔:芝麻信用的探索与实践

一、征信的基本概念
二、国内外个人征信行业的发展
三、大数据风控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四、芝麻信用的实践
五、行业发展思考与建议

第10讲 杨子君:征信体系与大数据的发展

一、引子——信用与经济周期
二、 中美信用数据结构
三、征信与信用
四、征信和大数据
五、征信大数据的相关性、边界效应和价值
六、征信大数据模型及其构建
七、征信与消费者

第11讲 张适时:网络借贷的发展与未来

一、什么是P2P
二、人人贷的故事
三、多元化角度看P2P
四、P2P与互联网金融行业展望

第12讲 徐红伟:网络借贷及外围生态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技术为数字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P2P崛起的社会背景及其交易结构
三、P2P的发展历程及其平台分类
四、P2P当前发展概况
五、P2P平台新业务情况
六、P2P外围生态服务发展趋势
七、总结